“病态”的朋友圈

2015年李伟健、武宾的相声《圈子》可谓是惟妙惟肖,入木三分,讽刺了一个只会托关系,走后门,败坏社会风气的投机者。这虽然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个例,但“圈子”一词以及与它相关的衍生链条却是真真正正存在于我们的周围,我们正是圈子中的一员。

圈子得以正常运行主要依赖于联系,从留手机号码,到QQ号码,再到摇一摇。微信正以一种强有力的态势席卷中国人的交际圈,成为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媒介。

自2011年腾讯的微信推出以来,人们越来越偏爱它,导致信息接收入口变得越来越窄,人们接受信息的质量绝大多数取决于小编的水平。这时人们甚至没有时间买一份当地的报纸,也没有意愿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联播,而每天接收的咨询都是自己关注的那几个话题,信息的趋同性日益明显,“低头族”的阵营也日益扩大。

提到微信,便无可避免的要提朋友圈。它是腾讯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,于微信4.0版本2012年4月19日更新时上线,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,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,与QQ空间、人人网功能类似。

微信上互相加的好友,很大程度上是你认识的人,或者至少是你手机通讯录里的人,这时一种”强关系绑架”就应运而生。中国人是极其注重圈子和关系的群体,这种“优良传统”自古有之。那些拥有优质社交资源的人,或者说是地位超然的人,说的话、发的图、分享的音乐、转载的文章,自然也成为了圈子里其他人的“圣经”,即便是他将唐诗引成了宋词,将汉赋置换了元曲,他的“赞”也还是会遥遥领先,你明知道是错误,也不敢深究,尽管这是自媒体,他依旧是权威,因为在朋友圈中收获点赞数量最多的人往往是拥有一定资源的甲方,这样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社交不平等关系,并愈演愈烈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大多数人除了仰望权威,心向往之以外,更多就是晒自己的心情,自拍、旅游、看电影、逛街……恨不能一天的行踪都通过朋友圈一一展现,我们姑且把这种刷存在感的行为称为不自信的一种体现。而这时他们便会关注自己状态的点赞量,来平复孤芳自赏的恐慌。点赞确实是一项极其伟大的发明,就如同古代皇帝的朱批和中学老师的“阅”,意为朕知道了。而秒赞的出现也是一种现实的观照和讽刺,半生不熟的朋友,怎么会瞬间明白你语言中的细腻有致和字里行间微妙的情感呢?

笔者某次在更新微信软件之后,系统的界面上出现:这一年共送出了1107个赞,共收到了1304个赞,点赞太容易,见面却太难,运营商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广大的用户也不该继续沉迷此道,无法自拔。而在最新版本中,微信朋友圈开始推送了广告,第一版中仅有“Vivo”“可口可乐”和“宝马”三条广告,基于内部算法分别推送给不同用户。有人笑谈: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收到了宝马广告,而我只能看一瓶可乐。你在晒生活的同时,无形中已经进入了别人云计算的彀中,收到宝马广告的是优质资源,而收到可口可乐的,笔者奉劝一句,走入现实,努力赚钱。

除此之外,不可否认,朋友圈是海量信息的集散地,然而却总是有不尽不实的成分,比如总是有人会发一些不实消息,如某某小孩走失,某某学生得绝症需要捐款等。这样的消息大部分都是假的,只要一个电话就能核实,人们的思维在需要分辨信息真伪的时代变得简单了,尤其是看到是好友所转的时候。在信息集成的大数据时代,谣言并

没有止于智者,反而出现了更多似是而非的东西,大家似乎已经不习惯分辨真假对错了。

单纯就事实分辨力而言,微博做的就比较好,“热门话题”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争鸣渠道,当不尽不实的言论出现以后,总是会有些有“正义之士”出来辟谣,信息经过理性的筛选整理之后,人们思考的角度也就更深刻了,这一点就是熟人聚集的朋友圈所不具备的了。

人们总是过分依赖于爆炸式的信息,因此手机则是每天陪伴你时间最长的朋友。睁开眼睛刷朋友圈,夜晚伴着朋友圈刷完的信息入睡,一种极度的依赖和恐慌包围着你,这就导致了一种社交狭窄的病态。当你的朋友每天都会转一些似是而非的心灵鸡汤,都在传一些似是而非的谣言时,你就会陷入一种精神恐慌与焦虑。更有甚者,微商的兴起,也让这种病态的关系难以为继。的确,你的朋友们都在社交圈子里做了代购,你刷朋友圈好像又逛了一次淘宝,你除了厌烦和抱怨之外,是不是也该静一静想一想,清理一下自己的朋友圈了呢?

虚拟的社会,看似光怪陆离,但无一不是数字与符号的体现,这只是我们交流的工具和媒介罢了,为什么你能在朋友圈中长篇大论,却不能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促膝长谈呢?我们如果沦为社交工具的奴隶,浑浑噩噩,无所追求。长此以往,势必会伴生一种社交疾病,在长时间大范围内流行,且难以根治。

朋友圈,最可怕在于没有思想地盲目跟风、人云亦云缺乏分辨力。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强关系社会,话语权、优势社交资源、面子、虚名、谣言,通过不同形式地排列组合,无论哪一种组合,都是可怕的。对于我们大多数乙方来说也是可悲的。点赞,没有问题,但是同时也需要善意的提醒和非是的辨明,这当然也需要技巧。

我们不能靠微信来了解世界、不能靠朋友圈来代替面对面的沟通,正如微信的勃兴、人人网的衰落一样,日后总会有更先进的更受人欢迎的新的社交方式来代替微信,走出“圈子“,也许你会和朋友发现不一样的风景,不曾远离。

当然,世界潮流浩浩荡荡,顺之则昌逆之则亡,想要拒绝使用微信是不可能的。但朋友圈不是束缚你的工具,也不是你生活的全部,走出束缚朋友交往的圈子,真正和朋友面对面,读书、吃饭、旅行、看电影,而不是让朋友透过冰冷的朋友圈去感知你的喜怒哀乐,苦辣悲欢。走出病态的阴霾,让手机歇一歇脚,在没有雾霾的穹顶之下与朋友一起拥抱世界,感知生活。沟通面对面,朋友不限“圈”。

“病态”的朋友圈》有1条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